【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学科简介
发布时间:
2015-12-15 02:14
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学科简介
该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黑龙江省重点学科(教育厅)。
针灸学科发展历程
1983年设立针灸专业
1984年针灸学科被确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年针灸学科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7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
1993年学科建立中风病中心
1994年被确定黑龙江省重点专科
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全国中医中风病医疗中心
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脑病专科
1996年针灸系更名为针灸推拿学院
2000年被批准为省级A类重点学科
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2001年接收第一批针灸学博士后
2004年大学成立针灸研究所
2007年“针灸临床神经生物学实验室”批准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2007年针灸推拿学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特色专业
2008年“脑病专科”批准为国家局重点专科
2009年针灸推拿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9年针灸学教学团队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2009年针灸学学科批准为国家局重点学科及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2012年省级重点学科更名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
2013年被批准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535”工程重点培育学科
一托五协助共建单位
包括:长春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针灸医院,黑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吉林省中医药研究院
☆《针灸临床杂志》
1990年主办《针灸学报》1998年更名为《针灸临床杂志》
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任主编和编委
学科梯队中有:
☆全国优秀教师1人(孙申田)
☆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2人(孙申田、孙忠人)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人(孙申田、高维滨)
☆黑龙江省名中医4人(孙忠人、孙申田、高维滨、孙远征)
☆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孙忠人、高维滨)
☆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孙忠人)
龙江学科、特聘教授1人(孙忠人)
☆黑龙江省卫生系统跨世纪优秀拔尖人才1人(孙忠人)
☆黑龙江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孙忠人)
☆校级名医1人(盛国滨)
带头人简介
孙忠人教授,男,1960年出生,医学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黑龙江省“省名中医”。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脑病专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厅)、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针灸临床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针灸学教学团队带头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神经定位诊断学》、《神经病学》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黑龙江省政府首批特聘教授-龙江学者,黑龙江省干部医疗保健会诊专家组成员,省级领导直接联系高层次人才,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全国优秀院长”,黑龙江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第十一届省人大代表,入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优秀领军人才支持人选”
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学科与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海外中医药师注册认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针灸学会会长,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副会长。兼任《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Global Advanc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中国针灸》、《针刺研究》、《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中医药学报》、《中医药信息》、《针灸临床》等杂志编委,国务院学位办“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通讯评议专家,《中西医结合学报》杂志稿件通讯审稿专家。
主要学术成就:孙忠人教授在中医药科研工作中硕果累累,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五”、“十一五”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撰写教材著作8部(主编2部,副主编1部,编委3部,主审2部),在国家级以上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研究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育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
孙忠人教授多年来始终坚持工作在教学、医疗、科研第一线,临床专长于中医针灸,倡导中西医结合,形成了“针药结合,辨证处方,少穴快刺”的临证特色,并通过全面系统的临床和基础两方面研究,确定了不同周围神经损伤病人及脊髓损伤截瘫病人的针刺选穴、刺法方案,其疗法具有起效快、疗效好、远期疗效满意等优点。围绕“经穴脏腑关系”、“针刺促进神经损伤再生修复”、“针灸防治脑脊髓神经病”、“针刺预适应的脑保护机制”、“御风胶囊对脑缺血的预防性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与实验研究”等课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具有突出的中医特色,并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工作。目前,孙忠人教授已经在脑病的针灸、针药结合治疗上具有一定的特色与优势,在学科建设上起到了领军人物的作用。
孙忠人教授一直坚持在医、教、研一线工作,具有很高的学术建树、声誉和影响力。领导学科成员完成了多项工作,并对后备带头人产生了极大影响。团结学科内部成员,本学科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后备学科带头人
王东岩,女,1971年出生,医学博士,康复工程学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孙申田教授学术继承人。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神经精神疾病学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眼球运动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二届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届“哈尔滨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三病房主任。擅长应用传统针灸、中药、理疗及现代康复医学方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痛症。对于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失眠、头痛、面瘫、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及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疼痛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持“针灸促进神经系统疾病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针灸促进中风后上肢运动功能重建的量效、时效关系及中枢机制研究”、“面向针灸促进脑损伤康复的方案优化及相关研究”等科研课题11项,科研成果获奖9项/次。发表“手三阳经穴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上肢功能重建中的临床对比研究”、“低频电刺激屈伸交替法对卒中后腕手功能重建的研究”、“不同穴位与肌肉运动点针刺在脑卒中患者腕手功能重建中的对比研究”等学术论文48篇,其中“5-DOF穿戴式上肢康复机器人控制方法研究” 等4篇被EI收录。主编《脑血管病康复评定与治疗》、《针灸配方学》等著作6部,编写《神经定位诊断学》、《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学》、《中医老年病学》、《康复医学》及《康复工程学》等全国规划教材6部。在学科建设中起到了后备带头人的作用。
李晓宁,女,1969年2月出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神经病学专业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科研的同时注重临床,临床研究以疾病为载体,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为目的,围绕针灸有效病症的经穴展开。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现代流行病学公认的研究方法,建立针灸经穴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体系,完善中医疾病和证候诊疗规范。现已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2篇,主编教材2部,学术专著3本。
学科队伍
学科队伍:1.本学科不断引进人才,优化学科结构,使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更趋于合理。学科原有成员29名,引进人才9名,目前学科内共有人员38名。学科成员中高学历人才多,其中博士后4人,占11.00%;博士学位18人,占50.00%;硕士学位12人,占33.33%;学士学位6人,占16.67%。教授14人,占38.89%;副教授8人,占22.22%;中级职称14人,占38.89%。导师队伍不断壮大,现有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9名。学科呈现年轻化趋势,平均年龄41岁,年龄在45岁以上11人,占30.56%;40岁-45岁5人,占13.89%;40岁以下20人,占55.55%。45岁以下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11人,在从事临床工作的同时,还担任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任务,并都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均具有较强的能力。学科学缘结构合理。
针灸学科团队优秀,整体实力雄厚,成员之间团结协作,后续发展潜力大。本学科拥有于致顺、孙申田等老一辈的针灸名家,拥有孙忠人、孙远征、盛国滨等高水平的学术骨干,拥有王东岩、李晓宁等一批优秀的后备学术骨干,拥有尹洪娜、王玉琳等一大批高学历青年骨干成员,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的高层次、高水平学科团队。
学科队伍要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按照 “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实施人才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并有效落实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加强人才质量培养;学科成员整体素质高,团队协作良好;人才结构得到改善,队伍水平提高较快。
学科加强人才培养,在保证队伍结构合理的基础上,加强人才质量培养,根据学科发展,适当补充学科队伍,加大培养基金的投入,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不少于3万元。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用人制度,全面实行以绩效为主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三元结构分配制度。每年拿出一定经费奖励对学科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博士导师等对教学和科研全程负责制,并给于补贴。对重大立项项目和获重大科研成果者给以物质奖励和奖金。破格晋升部分成绩特别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提供快速成才机会。对于部分成绩特别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给予破格晋升,并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快速成才的机会。2010年以来,学科人员结构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7名博士,3名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2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结构更加合理,呈现出队伍年轻化、高学历、高素质的显著特点。教师队伍逐渐壮大,师资队伍的个人素质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学术团队老、中、青结合,年龄结构更加合理,学历层次更高,研究实力增强,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该学科有4个稳定、明确的研究方向,学科的研究工作在我国针灸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研究领域具有突出的学术特色,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科研任务,特别是在项针治疗延髓麻痹、针刺对神经损伤再生修复、针刺治疗中风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学科近五年来先后与与比利时独立半导体研究所、澳大利亚Walter&ElizaHall医学研究所、美国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作生理系、美国德克萨斯州帕克学院等国外知名科研院所等合作科研项目,该周期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重大项目等省部级及其以上科研项目9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6项,其中包括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本学科成员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35篇,其中被SCI、EI等检索5篇;出版学术专著共8部。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本学科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工作,建立起了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研究方向为目标,以科研项目为平台,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学科发展理念,强化创新团队意识,建设一流的学科队伍,保障学科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听讲座”、“勤交流”、“倡提高”等一系列举措培养人才。涌现出孙忠人、孙远征、盛国滨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王东岩、金泽、李晓宁等一批优秀的中年后备学术骨干,以及尹洪娜、王玉琳等一大批高学历青年骨干成员,形成了围绕主要研究方向,以中青年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的高层次、高水平学科团队,建立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培养机制,使本专业人才培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且初具规模。
采用师承制教学法:注重对传统中医学术理论、经验,尤其是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鼓励通过学习、总结经验、撰写文献综述等方式,系统整理古今名医个人临证经验、从医体会中的精华,丰富和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2010-2012年通过师带徒的形式,培养了4名中医学术继承人,完成了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孙申田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开展传统针灸治疗作用的基础性研究,揭示针灸治疗的机理,建立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完善现代针灸学理论体系,培养出一大批既具有科研能力,又具有传统针灸知识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高素质针推人才。2010-2012年培养博士研究生26人,硕士研究生227人,本科生580人。培养的研究生科研素质高、临床能力强,绝大多数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高等级医院工作,成为针灸推拿学科的骨干力量。另外,各届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在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新西兰、匈牙利、乌克兰等国家从事针灸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多学科交叉,在医疗、教学、科研中,将传统针灸学与康复医学、神经定位诊断学、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医学理论有机结合,使之相互交叉,互为所用,丰富了本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学科建设期间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成效显著。学科成员尹洪娜、王春霞、卫哲获得博士学位,王伟华、杨沈秋获得硕士学位,张淼进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赵惠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同时引进杨俊丽、寇继友、韩数、孔莹等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学科中青年骨干金泽、王东岩、李晓宁、赵惠晋升为主任医师,张淼、尹洪娜、李虹霖、王玉琳、王春霞、卫哲、王振宇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提拔金泽、王东岩、李晓宁为科室主任,提拔黄亮、包大鹏、王玉琳、祝鹏宇、王春霞为科室副主任。
学术交流:
1.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协作建设
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基于褥疮面积、血流及细胞学电针疗效机制的实验研究 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针灸推拿学)开放基金项目。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艾灸预处理防治脑缺血的中枢调控机制 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与天津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编写《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卷》
作为协作组组长单位,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陕西省中医医院、河南中医学院附属一院康复科、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完成了假性延髓麻痹中医临床路径的验证工作
2.作为协作组组长单位,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重庆市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山东淄博市中医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五医院合作,完成了目偏视中医临床路径的验证工作。
3.国内外学术交流
建设期间,学科带头人参加以下会议,并作大会主题发言。
1、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分会成立大会暨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学术研讨会2、中国针灸学会针推结合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针灸教育与腧穴应用学术研讨会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天津)4、海峡两岸中医药合作发展论坛(台湾 高雄)5、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广西)6、第十二次中国科协论坛—科学理解传统医学:针灸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江苏 南通)7、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院、美国国家健康中心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
条件建设:
基地建设
学科拥有国家临床重点脑病专科、全国中医中风病医疗中心、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黑龙江分中心、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疾病会诊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培训中心黑龙江中心。学科是国家“假性延髓麻痹”、“脑梗死恢复期”、“眼肌麻痹”中医临床路径协作组组长单位。学科现有6个病房、开放床位355张,康复中心使用面积1500m2,规模居国内第一,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学科现为黑龙江省针灸推拿学人才培养基地、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学科拥有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两个:孙申田名老中医工作室和于致顺名老中医工作室。针灸推拿专业是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目前在校生1000余人,近十年培养针灸人才1100余人,培养针灸学推拿硕士生430余名、博士生80余名,为针灸推拿学专业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科拥有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用于本学科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并向社会开放。目前实验室具有科研、教学、临床三位一体的功能,2007年被黑龙江省科技厅确定为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大型精密仪器20台(套),下设神经电生理、生化、形态、分子生物和影像学等实验室和针灸研究所,能进行针灸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大部分实验。
公共辅助体系
学科拥有先进的图书、资料、网络及后勤保障辅助体系,完全满足本学科需要。学科图书馆共有图书15000册(含图书、杂志等),杂志31种。大学图书馆馆藏针灸推拿领域图书5400余册,期刊7500余册。学科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网上开放,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推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